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景如何?什么因素影響其前景?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快速增長,2015年可望成為全球第一,而且“一旦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就很難從這個位置下來”。這一前景實現的前提是,中國政府的鼓勵政策保持持續性。
電動汽車成熟度已無需擔憂
新能源汽車是殷承良教授的研究主攻方向之一。他自1998年就開始研究,參與了國家863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十五”“十一五”期間也承擔了國家課題,因此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產品有常年觀察。
當前部分人士仍質疑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成熟度。殷承良表示,“技術的進步永無止境。評判的標準是,技術的成熟度能否滿足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人的需求。”在機械動力方面,電動汽車早已成熟,此前的障礙在電化學,即電池上,F在,動力電池也已非常成熟。“比如,特斯拉的電動車用的電池,是筆記本用的鋰電池,是最為成熟的產品。”在新能源汽車各種技術路線上: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等等,都能找出非常成熟的在售車型。
對于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殷承良表示,這是一個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此前電動汽車發生起火等事故,源自設計缺陷,特別是此前換電模式的電動汽車,為了滿足可迅速拆換的要求,難以承受車輛運行中的震動、顛簸等挑戰。而當前動力電池都有了充分的安全設計,比如動力電池包多數由鋼殼制造,在電芯與鋼殼之間還有距離。在電動汽車的正側面碰撞測試中,在動力電池箱劇烈變形的情況下,電芯仍能保證完好。
充電基礎設施應瞄準電動汽車出行行為
很多電動汽車車主和潛在車主抱怨充電設施過少。殷承良認為,從分布和絕對數來說,充電基礎設施確實不夠,應該加大力氣建設。但他也指出,要考慮電動汽車到底應該如何用,有什么商業模式是合適的,由此再來針對性的建設充電設施。
他認為,傳統汽車續航里程造成的印象限制了大家消費電動汽車。“汽車其實是過度設計的產品。一箱油600公里,但真正用到這么長里程的機會非常少。一天365天,至少有360天都是短途出行。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車輪上的國家,日常出行也就40公里左右。”
殷承良表示,電動汽車適合城市內,基本上是家里、工作單位和消費場所三點一線。因此,在工作單位、家中和消費場所布局充電設施,就能覆蓋百分之八九十的充電需求了。另外,他觀察到目前純電動乘用車以兩大消費群體為主,一是大型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一是分時租賃企業。兩者都能在自有的停車場等地建設充電設施。比如他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就建了200多個充電樁。購買了電動車的教師使用非常方便。
鼓勵政策力度已足夠,會保持延續性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購車補貼、免購置稅、基礎設施獎勵等鼓勵措施,在北京和上海,新能源汽車接近于不限購。但是,一些潛在消費者希望出臺更多鼓勵政策。殷承良并不認同,他認為中國的鼓勵政策已經是全世界最好。“微調是應該的,但不能指望再有更多政策。”但是,中國政府會保持政策的持續性。對于中央主管領導暗示的2020年補貼政策將退出,他認為政府會根據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成熟度而定。2020年以后也會有一定的鼓勵政策,不會一下子全部退出。
他還對2020年動力電池所能達到的性能做了預測。盡管電池能量密度還不能與汽油等量齊觀。但是磷酸鐵鋰可能被淘汰,三元材料成為主流,部分鋰硫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會有部分應用?傮w而言,成組之后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可達到150瓦時/公斤,比現在的水平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