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它為人們提供了便捷、舒適的出行服務。加快培育和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既能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又能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備受關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電動汽車起步不晚,發展似乎也不慢,但產業化之路卻步履蹣跚。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從政策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多元、產品技術過硬等多方面入手,從而真正激發電動汽車產業化活力。
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化難題
新能源電動汽車節能、環保、清潔等自身顯著優勢,成為世界各國與地區都倍加重視的新興產業。目前我國政府加大了對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投入力度、扶持力度,在未來幾年我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然而,盡管電動汽車產品出現已有很長時間,硬件技術的改進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但電動汽車市場推廣進展緩慢,推廣普及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電動汽車的產業化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
一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利益分配問題。
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涉及到汽車消費者、汽車制造商、電池制造商和電力供應商各參與方的利益之爭,由于各參與方之間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因此電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程度上受到阻礙。
二是新能源電動汽車價格偏高,充換電設施建設與管理不妥。
目前,我國充換電設施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離電動汽車行業規模發展所要求的充電設施數量有著較大的差距。有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保有量已經接近12萬輛,但建成的充電樁僅有3萬多個。
三是新能源電動汽車運營的商業模式不夠成熟。
我國電動汽車現有商業模式有:融資租賃模式、定向購買模式、租賃與換電模式等。在當前的電動汽車商業模式中沒有系統考慮各參與方行為及交互作用對產業鏈的影響,缺乏對適合我國電動汽車商業模式的深入量化研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動汽車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是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的標準缺失及不統一問題。
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涉及到汽車消費者、汽車制造商、電池運營商和電力供應商等多個方面,行業標準遲遲難以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動汽車的推廣。因此,為了促進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應該盡快制定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和電動汽車行業的國家標準。此外,電動汽車電池的續航能力差、充電慢,也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最大的“攔路虎”。這一問題也亟待引起各方的關注和重視。
如何激發電動汽車產業化活力?
發展電動汽車,既是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接下來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推動電動汽車產業化。
第一,協調好電動汽車各參與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這需要電動汽車各參與方在政府主導下,建立基于優化博弈的電動汽車運營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設計電動汽車運營商與傳統加油站的競爭與合作機制。若各方在合作上存在問題,就需要政府的協調。
第二,加大對電動汽車的宣傳,加強消費者的環保理念,讓消費者更了解電動汽車。
從基礎設施、線路規劃、政策體系保障、產品改善、人員培訓、技術服務保障、用戶推廣及電動汽車社會宣傳普及,形成一整套體系化工作模式,加大對電動汽車的宣傳。電動汽車是一種新的消費文化,是與環保節能更相關的概念,汽車廠商、經銷商都應該積極推廣這種消費文化,制造新的體驗,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加快推廣應用和試點示范,探索商業運營模式。
試點城市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根據當地電力供應和土地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建設慢速充電樁和公共快速充換電設施服務站。由鼓勵成立獨立運營的充換電企業,建立分時段充電定價機制,逐步實現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市場化、社會化。
第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網絡。
政府相關部門可考慮逐步將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站列入城鎮與道路交通建設總體規劃,并同步實施,通過創造好的建站建樁市場機制和環境,將各方力量凝聚到促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上來,確保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與城市建設、道路交通同步規劃和發展,使之達到像傳統燃油汽車加油那樣的方便程度,以真正解決電動汽車更換電池和充電的問題,為電動汽車的大力推廣和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除了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還要注重發揮市場的力量。
整體來看,雖然電動汽車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整個產業的發展還需要一個漫長趨于成熟的過程。針對我國在電動汽車推廣中遇到的問題,應對的策略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協調汽車企業、電網企業、汽車經銷商和相關企業之間的關系,共同推進電動汽車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