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對比傳統汽車的商業化優勢:智能汽車、網聯汽車
全球的新能源汽車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如果沒有快速取代傳統汽車,政策如稍有低于預期那么新能源汽車就會快速降溫。新能源汽車沒有壓倒性的競爭優勢是這里的根本點。當然傳統汽車取代馬車時也面臨成本問題、消費習慣問題,以及配套設施問題,但有一點就是作為交通工具,汽車的運輸效率和便利性是遠遠大于馬車的。
新能源汽車對比傳統汽車,速度和便利性方面并沒有壓倒性優勢,只有特斯拉憑借啟動速度優勢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標志性企業。但是新能源汽車對比傳統汽車確實是有優勢的,那就是新能源汽車是有著智能汽車和網聯汽車基因的,因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為了便于管理和安全監,其實是一直處于聯網狀態,每輛車的電池狀態,運行數據等都是可以通過大數據集中管理的。
同時,電動汽車的最佳使用方式是經常通過夜間慢充補充電能,這時電動車和充電網絡又會發生交互、和金融支付等環節。這些功能,傳統燃油車雖然也能夠添加,但并非必不可少,實現智能汽車和網聯汽車的速度就肯定沒有新能源汽車快。所以,在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首屆高端論壇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就表示,汽車智能化、網絡化和電動化將會成為汽車未來發展的大趨勢,而電動汽車將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網絡化的最佳載體。
有了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終端概念,互聯網企業就會蜂擁而至,《中國制造2025》很清晰地找到了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化優勢,并鼓勵企業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中不斷地發掘與智能汽車、網聯汽車之間的商業機會。
加強我國汽車產業科研成果轉化,提升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主要目標是:
1.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
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2.燃料經濟性顯著改善。
到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車新車燃料消耗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3.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掌握混合動力、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汽車電子和輕量化材料等汽車節能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企業。
4.配套能力明顯增強。
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和生產規;緷M足國內市場需求。充電設施建設與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相適應,滿足重點區域內或城際間新能源汽車運行需要。
5.管理制度較為完善。
建立起有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產品相關管理制度,構建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較完備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體系。
《中國制造2025》對比2020年規劃 插電式或只有5年過渡時間
結合新能源汽車幾年的發展經驗,《中國制造2025》提出“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剛好找出了我國汽車產業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弱、不重視工程化、產業化的軟肋,希望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